来源: 南方日报网络版
“厚于德”对治疗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失范,培养和提高公民素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广东精神中,“厚于德”居于首位,这是因为道德是精神中的精神,是广东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厚于德”的基点是“德”。德具有广泛性。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和着力点。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德”不仅具有广泛性,也有继承性、开放性、发展性、包容性。中国传统道德资源非常丰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一项内容。面对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文明成果,其中也包括人类优秀的道德成果。我们要注意道德的发展性,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构建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面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的现实挑战,广东精神中提倡的“德”要具有包容性,成为社会最大的道德公约数和道德共识,才能具有统摄力,有效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厚于德”的关键是“厚”。“厚”是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的基本手段,也是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厚”是修德、守德、行德、积德的统一。修德是前提,修德主要靠教育学习和个人的内省与慎独。守德是基础,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做到厚德,守德要靠意志和毅力。行德是关键,行德就是将内心的道德通过行动加以外化,施之为行。积德是目标,个人通过修德、守德、行德,不断积累善行,成为大写的道德人。修德、守德、行德、积德,要靠国家提倡、社会引导和个人努力三者结合。
“厚于德”的目标是“和”。梁漱溟先生曾给道德下了一个简短而发人深省的定义:“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谐”。梁先生所说的生命既包括个体生命,也包括社会生命、国家民族的生命。我们不能把道德简单地视为一种束缚人的规范和条款,而忽略或偏离了道德本身的价值立场和终极目标。广东精神中的“厚于德”,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和谐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也只有这样理解,“厚于德”才能真正具有赋予生命以意义和精彩,促进公民素质全面提高。
广东精神中的“厚于德”,对治疗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失范,培养和提高公民素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期待在广东精神的指引下,以“厚于德”为目标和指引,以公民素质提高为着力点,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形成和谐健康、文明有礼的社会道德风尚。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编辑:南方网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