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正文

“广东精神”重在道德引导

发布时间:2012-06-19

 

来源: 深圳特区报网络版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但最核心的还是围绕道德问题。”昨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引经据典解读“广东精神”。
  “广东精神”重要内涵是道德
  “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与我们的现实状况其实联系非常紧密。”郭齐家说,多年以来,在“硬实力”方面,广东乃至全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文化软实力方面则相对滞后,与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不太相称。因此,对道德文化的引导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在他看来,“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对道德的强调。
  “‘厚于德’是对自己的原则,是求内心;‘诚于信’是对人的态度,是做事的方式;‘敏于行’则是行动的指南,要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勤勉的实践上。”郭齐家说。
  他首先对“厚于德”的内涵做了详尽的阐述:“‘厚于德’源自于《易经》的‘厚德载物’,古人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承载万物,才能够流芳百世,如果‘德不配位’,就会流入卑下。”他说,“德”重在于内心,所谓“道德”,“道”是指外在的规范,而“德”才是内心的法则。所有的“德”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自己体会自己,才能关怀别人,就如《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他认为,提倡道德,要从内心出发,要有实实在在的德行。
  诚信应为全社会行为准则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中的这句话,成为了郭齐家解读“诚于信”一句的着眼点。在孟子看来,诚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而追求“诚”则是人的规律。孔子的说法则更加直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讲诚信的人,已经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郭齐家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用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诚信也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今商品经济时代的瓶颈,我认为不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而是在道德方面。”他说,诚信应当是人和国家的底线,让“诚于信”成为全社会行为的准则。
  用经典照亮时代精神
  郭齐家介绍,“敏于行”在《论语》中也有大量的相关表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这一表述,其实强调的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巧言令色鲜于仁矣”,空话、套话不是道德,只有将道德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目标。
  那么,如何将“广东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化为实际呢?郭齐家认为,广东省提出的“广东精神”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应该将“广东精神”的内涵交给全民来讨论,在讨论中完善、执行,并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与职业道德、岗位责任结合,建立规则,将其落实下来,内化成为广东人民自己的思想,再引导自觉的行动。
  除此之外,郭齐家还倡导多读经典以养德。“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提炼全部来自于中国的传统经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通过阅读经典,让老祖宗的智慧引领我们找回自身,也照亮我们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