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正文

“文学在中国太贱”令谁悲哀?

发布时间:2012-07-21

 

2012年7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袁跃兴
近日,著名作家毕飞宇在《羊城晚报》刊发的一篇采访中,谈到了中国文学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遇到的一个焦点问题即文学经济问题。他说:文学在中国太贱,它太不值钱,它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文学经济却几乎原地不动,这是极不正常的。所有的物质都在大幅度地涨价,唯独非物质的文学羞答答。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不会说文学死了,但是,即使从经济这个角度去考量,中国文学也是一脸的贱相,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基本事实。
这几年,在谈到中国文学的现状时,我们大家常常这样说,文学已死文学的困境文学怎样存活下去等等,来慨叹当今文学日渐边缘化、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主流位置,来表达对文学日渐失去在大众的精神和心灵中的影响力的无奈,痛惜如今的文学变成了娱乐主义的工具、技术主义的工具、消费主义的工具。这次作家毕飞宇痛说中国文学太贱、一脸的贱相,虽然指的更多的是如今文学的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市场价值越来越低,已与这个高度发展的经济时代不相吻合,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在话题意义上,我们还是认为它与我们上面对文学的态度、文学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具有启发意义,不能不让我们再次思考我们的文学的精神价值、商业价值,思考我们的文学的现状和文学的未来发展命运。
看到毕飞宇这几句话,很自然又让人想到前几日许多文化媒体刊登的女作家晒稿费求嘲讽,平均千字不足100的文化报道。陕西女作家周瑄璞在微博上详细晒出了自己2011年的稿费清单,其中罗列了她所发表稿件的字数、发表刊物、稿费收入等情况。根据这份表格计算,周瑄璞2011年发表文字约25万字,共计稿费24142.16元。除去内刊重复发表的稿费2800元,平均千字不足100元。
毕飞宇说文学在中国太贱,它太不值钱,它几乎没有利润空间,是颇具代表性的,其实这也正触及到今天我们的文学现实。
毕飞宇这个文学在中国太贱的观点见诸文化媒体后,《深圳商报》等媒体、一些文化论坛以此展开了文化争议,许多网友表达了对这个文学观点的看法。有的网友认为文学本身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值钱,文学是一种精神粮食,而非物质粮食,要想值钱,就研究实用经济学。有的认为好的作品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价值连城,不好的作品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价值。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学上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值得思考。还有的说不是文学在中国不值钱,而是近些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的文学作品?!想让文学值钱吗?就学学《红楼梦》。有谁听说过《红楼梦》当年是用来卖钱的?
众多网友表达的这些评论,很有启发意义。文学在中国太贱,的确反映了作家希望通过文学来获得较高的社会报酬的文化期望,并希望取得一定的经济成果。这固然让人理解,但这种认识不能仅仅止于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文化诉求,作为作家还必须提高和具有较高的文学抱负水平,而且,这样的文学抱负水平不应该受到流行的价值观和社会标准的影响和支配。
今天已是一个十分物质化、金钱化的世界,文学应该有它的经济价值,但文学的水平、文学的价值不能只用金钱的标准去衡量,文学还有其自身的精神特性和规律,文学还有我们不能舍去的最高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文学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和理想价值,如果文学真的变成了金钱、物质、财富的工具,那就真的可以说文学在中国太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