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正文

中国粮价为何能波澜不惊?

发布时间:2012-09-01

 

2012年9月1日   来源:经济日报
最近几年,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尤其是最近两个月,受产粮大国旱灾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快速飙升。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了吃饭问题,实现了粮价基本平稳,对缓解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作出了贡献。
连年增产是后盾
国家储备之所以能平抑粮价,粮食连年增产是坚强后盾。
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以来,连续8年增产,年均增产350亿斤。8年来,单产提高了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迈上1.1万亿斤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产1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达12995万吨,超过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11年增产356万吨,增长2.8%。尤为可喜的是,双季稻播种恢复较快,全国早稻总产量达3329万吨,比去年增产54万吨,总产量基本恢复到2009年水平。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冬小麦有望实现连续9年增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使国际粮价暴涨,老百姓心里也有底,不会发生抢购。连年增产,保障了粮食供求平衡。和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相比,粮价一直平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家储备是利器
“国际粮价涨得再高,国内粮价也涨不起来。因为粮价一有较大波动,储备粮就大批投放!”8月28日上午,在北京新发地粮油批发大厅,9号批销商赵俭飞对记者说。
赵俭飞年过五旬,黑龙江佳木斯人,从2004年至今,做了8年粮食生意,主要经销圆粒米,每天能批发出两吨左右,每斤也就挣3分钱,利润不足2%。赵俭飞记得2004年时,圆粒米批发价1元一斤,今年1.2元,8年累计涨20%;“特精”面粉1.36元一斤,今年1.54元,才涨13%。“8年时间,工资、物价、农资涨了那么多,粮价才涨这么一点。”
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国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粮食供给,实施粮食临时收储、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等政策。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量达40%,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高储备,不仅打压了囤粮炒作,减轻了粮价投机性上涨的压力,而且使政府有实力从容调控粮价。比如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我国通过投放储备粮,小麦、稻米价格总体平稳。
在赵俭飞印象中,国家储备粮每年都在投放。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时,载重7.5吨的大卡车,他前后进了圆粒米200车,共1500吨,价格比产地佳木斯还要便宜。今年他只进了20多车。赵俭飞说,“现在不进了。国家储备圆粒米一斤1.18元,市场上已经回落到1.16元,我就从佳木斯进货。”国家储备平抑粮价,不仅保障了百姓生活,也让赵俭飞这些经销商降低了风险。
政策护航是保障
“八九年前,玉米一斤才卖四角七分,种田赔钱,都撂荒了。俺看地荒着可惜,就种上中药材。现在国家有保护价,一斤玉米能卖1元多。在家种几十墒地,一年也能挣一二十万元。现在俺们这里想包地都包不到。”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碾子沟村农民孙成礼对记者说。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离不开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保障。从2004年起,中央出台系列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从2004年的145亿元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1406亿元。同时,全国亩均种粮补贴,由不到10元提高到80多元。2005年起,中央财政开始给予产粮大县奖励补助,到2011年,资金已增加到211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国家还构建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据农业部测算,2011年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达53.5%。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了我国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本报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