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正文

性教育,纠结中前行

发布时间:2012-09-03

 

201293来源:中国教育报
 
                                     
纯洁的校园之爱多么美好
九月,大学校园迎来了新学生,新学年。对于新生而言,与中学时代最不一样的应是大学的选课环节。各式各样的课程会让大学新生感到新奇和激动,尤其在必修课中,除了专业课外,还会接触到一门崭新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去年5月,教育部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覆盖全体学生,其中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列为必修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此部分的内容亦是大学生活中最不能回避的话题。
通讯员高朋肖珊
我只是希望当一名性教育老师。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女硕士彭露露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直到被媒体报道并一夜成名后,才终于圆了教师梦,在南方某高校开设性教育公选课。
尽管只能开设公选课,离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还有距离,但彭露露表示仍然很开心。她说,自己会在可触及的范围内言传身教,一点点把平台搭好,慢慢普及性科普知识。
彭露露的尴尬遭遇,折射出当下中国性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无独有偶,许多高校开设相关公选课的遭遇,同样印证了中国高校性教育的尴尬现实。
学生
基本上靠自学成才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曾指导学生对300名本科生和150名硕士生作了一次调查,在性知识主要来源的问卷中,35%的学生表示来源于同学和朋友,40%来源于大众传媒,仅有8.6%来自于学校教育。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性教育,就是我接受的第一次性教育。因为实在太羞涩太尴尬了。浙江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刘珝说,她第一次接受明确的性教育是在小学五年级,老师只是给他们粗浅地讲了男女生之间的不同生理构造。
浙江理工大学大四女生孙锐萍的第一次性教育也是在小学。当时是群体性教育……大家一起看小册子。孙锐萍回忆道。
不管性格多么豪爽的学生,都不会公开谈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苏岩的经验之谈。苏岩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学生明显对书中的某些章节感兴趣,但又交织着难堪、羞涩的情感。有几次,苏岩故作淡然地提及一些敏感词,借此判断是否继续讲下去,但学生本来聚精会神的眼神顿时慌乱不已,一个个赶紧低下头,生怕跟我发生眼神交流。于是,苏岩便不了了之,让学生自习这些章节。
孙锐萍觉得,大学生很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性教育,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虽然男生都会自己去找资料看,但女生就不一样了。她的父母平时只是告诫女儿不要和男生走得太近,强调贞操的重要性而已。
武汉大学教师朱俊勇通过课堂调查发现,由于正常性教育渠道阻塞,随着互联网普及,中国大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可是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充斥着色情、暴力,同时也不一定科学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陈庆(化名)说自己的性知识基本上都来自互联网。他坦承,自己对互联网又爱又恨,因为借助网络了解性教育一般通过非正规渠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吸收了相当大的糟粕
学校应该是最好的性教育基地。厦门大学研究生张羽沛也不无遗憾地说。在他看来,来自校园的熏陶,比其他渠道更系统和科学。这也是许多大学生的观点。
课堂
在争议中前进
武汉大学一间能容纳164人的教室,面对200多双渴求、热情的眼睛,一下子就变得狭小,走廊上挤满了人。由于教务部对选课人数有限制,两位交流生只能旁听。《性与健康》课程教师、第一临床医学院朱俊勇介绍道。
此前,该校周运清教授主讲的《性与社会》通识课也是人山人海,每学期开课都有250人左右选修。性教育课程现场仿佛盛夏之火,可是下课之后,温度立降,学子们对性的态度瞬转,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可谓谈色变。
换了环境,似乎就换了天
在申请加入朱俊勇为该课程建设的公共交流平台——“性与健康”QQ群时,群主以保护同学隐私为由婉拒,学子的顾虑和审慎可见一斑。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达顺(化名)认为,该群主的做法符合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他坦言,自己在浏览关于性知识的网页时,如果有同学过来,会立即关掉网页,很心虚害羞
对于这种性教育的尴尬现状,学生们非常不满。最大的特点是不敢正视问题,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大家基本上进行的是地下性教育,不敢说出来。
尴尬的情形也同样在授课老师身上上演。周运清说,以前他到全国各地高校巡回演讲时,用的都是性与社会这个题目,但校方总提出更换这个敏感字眼。无奈之下,他的演讲题目只能改为真情与爱恋。朱俊勇也坦言,《性与健康》这门课程申报了两次才通过审批。
不过,周运清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截至今年,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副教授的《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学》,已整整走过了七个年头,而早在十年前,一部关注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小说《非常日记》非常流行,35岁的作者徐兆寿也因此被文坛所关注;2003年,徐兆寿又推出《非常对话》一书,通过专访中国性学专家刘达临,对人类性文化和当今中国的一些性现象进行解读。
虽然困难重重,周运清和徐兆寿坚持了下来,在争议中勇敢前行。他们的课堂上,蹭课者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成年人的面孔。
学校
系统性教育课程匮乏
告诉学生们知道什么,并不是鼓励他们去做什么。袁辛认为,教授大学生健康性爱、避孕、预防性病等知识很有必要。
北京大学针对本科生开设了性教育公共选修课,此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周一小时,学生需一学期修完,主要讲授性器官构造、发生性关系的过程、性行为保护措施等。据人人网网友介绍,这门课很受欢迎,每堂课都爆满。
袁辛认为,性教育应是综合、立体、积极的,既应该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有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的选修课;既应有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卫生院、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多方面参与,也应有专题讲座、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及心理问题,建立正确的性观念,达到性教育最终目的。
与性教育授课教师或从业人员的认知及期待相比,高校性教育现状堪忧。仅仅2.3%的大学生接受过专门的性教育,97.7%的大学生从未接受过专门的性教育。这是周运清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的性与爱主题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
2.3%97.7%,危险的对比。这个数据并不令武大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司东晓吃惊,他自己的推测是:在某种程度上,现在中国的性教育基本是零。所以他三次选修《性与健康》课,通过该课程补充了许多知识,还纠正了不少错误认知。
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彭晓辉被认为是性教育的先锋者。他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公共必修,体现了一种刚性的要求,但在实施上却显得不够刚强,因为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突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
正规教材与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虽然性教育课程不是主课,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归根结底,性教育课程不是性知识的传递,而更应关注性道德传递,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蔡泳直言。
课程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它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南京大学本科生郑湾认为,自己虽然通过公选课了解了很多以前根本不了解的知识,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性,为以后的健康生活储备了知识。但他认为家庭教育、公共教育一样也不可缺少。
而改变社会观念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时之功。彭露露所学的专业——“人类性学从本科课程变成硕士专业也历经了8年之久。她毕业后求职的尴尬遭遇,尤其是教师招聘根本就没有性教育教师岗位这一现实,都很好地说明了在我国性教育突围是多么艰难。
专业人士指出,性教育是个极其庞大的课题,我国关于性的研究始终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以至于性教育时而被指过于隐晦模糊,时而被指简单粗暴,蹒跚赶路难免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