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9日 来源:国际金融报
日前,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第七届新人力论坛上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
消费者头上。而境内企业还处于世界经济链条的末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带来的低利润路径依赖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职工工资过快增加就会引发劳动力成本猛增,部分外资选择离开而去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这已经从近年部分台企、港企、日企乃至欧美企业梯度转移至东南亚一窥。 因此,仅仅强调加快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如果不改变“国进民退”的不公平竞争格局,由于资源垄断会带来资源型价格不断上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将成本层层转嫁,最终落到
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经营压力,企业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加以释放。因此近年来大量产品价格出现轮番上涨,甚至有食用油企业顶风作案的案例出现,原因就在于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价格,就面临严重亏损乃至倒闭的风险。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同时引发了部分就业岗位人力资源的短缺,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业、服务业中尤为明显。企业因为劳动力紧缺而无法承接足够订单,最后在成本临界点上难以支持而关门,这又进一步造成就业市场的萎缩,在如此恶性循环中强调增加员工收入无疑是对牛弹琴。
中国不仅在一次分配中存在对中低收入者的制度性不公,而且在税收等二次分配环节,依然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化格局,没有流通税等其他税种配套改革的个税改革,单兵突进的效果无法治本。而某些部门以所谓绿色环保为名,一味在民生所需物质价格上打主意,如水电气石油垃圾回收废水处理等,对居民不多的财产性收入如房产轻率开启物业税,造成了民众实际负担增加,而教育住房医疗的过度市场化弊端迄今为止没有大的改善,更让民众背负了沉重的支出债务。显然,居民收入哪怕再增加百分之十几,也抵挡不了这些领域百分之几十的迅猛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