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思政部《形势与政策》优质课程教学与建设小结
2012年12月,我院《形势与政策》优质课程经过两年的扎实建设,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验收,并获得“优秀”等级。然而,课程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学期思政部以评审验收为新的起点,以课程验收“优秀”为动力,再接再厉、协同创新、锐意改革,在课程教学与建设方面持续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教学内容更聚焦时政热点。
思政部在《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方面,多年来都是通过师生协商、民主讨论、投票决定的运作方式,从中宣部和教育部下发的八个专题中选择确定每学期课程教学的内容。今年3月份,在深入学习领会全国和广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备课会精神的基础上,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即召开备课会,讨论商定本学期教学专题。24位任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广泛征询2011、2012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投票确定本学期三大教学专题:中国何以迎来自信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处在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这三大专题均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焦点,为广大学子热切关注。在思政部组织的期中教学调查反馈与教学座谈会上,学生均表达了对教学专题所涉内容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2.实践教学更彰显品牌影响力。
在多年的优质课程建设中,思政部已探索形成了《形势与政策》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时政论坛为核心,辅以时政调研、时政研讨和时事知识竞赛。本学期虽然没有开展院级的时政论坛总决赛,但是班级小组的时政论坛已深入到2011、2012级的每一个教学班。在分组实践中,由任课老师拟定时政主题、统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同学必须不重复地选择一个主题,或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时政论坛,或分工合作实施时政调研。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或现场汇演,由学生代表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委团,评定每个小组的得分,并纳入实践成绩。而全员参与、班与班对垒的时事知识竞赛,则成为每个班课堂教学的高潮,极受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3.考试考核更锻炼素质能力。
思政部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面,一直都以锻炼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学期《形势与政策》同样注重过程考核,学生每堂课上的讨论互动、每次实践活动的参与表现均纳入总评成绩。其中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的小组时政论坛和时政调研占总评成绩的30%,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汇报和现场汇演精彩纷呈。而两班对垒的时事知识竞赛则充分调动青年学子的竞争意识、好胜心和团队精神,在有限的专题之外,激发大学生广泛关注一年来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本环节与课堂参与、考勤等一并占总评成绩的20%。而占总评50%的期末考试则采用闭卷抽题撰写时政论文的方式进行。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将学生的时政敏锐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写作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悉数涉及,要拿高分实属不易,但真实地锻炼了学生的素养和才能。
总之,持续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能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所在。思政部全体同仁愿全力以赴、上下求索!
2012级某小组学生调研我院周边生态环境
2011级某班进行时政论坛课堂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