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教学方法改革研讨系列活动之一——名家专场实录

发布时间:2016-01-10

 

2015年12月27日上午,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系列活动之名家专场在行政楼607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金龙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社欣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兴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苍劲教授等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就当前思政课建设热点、难点、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我校党委书记刘洁、校长刘安华、副校长李艇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老师参与了此次研讨会,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丁晋清处长莅临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时代在不停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技术手段,有不同的时代的问题我们要回答,有不同的问题内容我们要审视。二是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教材基本上每年都在改,这和其他的课程很不一样。三是我们的学生也在变,不同时代的人,他的诉求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适应新的学生、新的群体。陈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学当前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还是实效性的问题,即它对于学生在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品德的养成上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要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尽管非常困难,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要研究教学内容,既要认真研究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密切关注不断变化了的时代和现实中的问题;二是要不断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比如说慕课、微课等这些技术怎么应用,它本身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的理念,我们要让教材上的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能够慢慢地让学生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动,这里面还有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方法只是表层的问题,深层的还是在于理念,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学?高职院校的老师多研究些教学,可能对学生的受益面会更广。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社欣教授认为,课程建设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思政课课程建设要注重“四个体”。一是要把握好体系性。思政课几门课程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几门课程的联系,它们是真善美的统一,要把握好体系性。二是要体现上下工夫。如何把教材中科学性的内容转化到教学上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非常重要,通过老师好的表现,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打动学生人心。三是要注重体会。要经常问我们讲的内容自己深刻体会了没有?打动自己没有?对自己有没有用?否则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实际上自己没办法发挥,自己发散不了。教师自己真懂、真信,教学对学生才会有感染力。四是要注意体贴。教学要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要跟紧学生的需求。实际上,不是学生不想学,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我们的教学有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所谓的体贴,就是我们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认为,当前思政课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要做一些变革。第一是理念上的变革。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思政课要围绕“怎么让学生成才?怎么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一要让学生精神成人,二要让学生创新发展。在思政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当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虽然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个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是共同的,但是在不同的对象、时间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内容。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这些内容,从而支撑起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问题。第三是在方法上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问题导向。比如说直面教学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思政课的备课,不能只备我们的理论和知识点,我们还要备学生、备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今天发生了一些什么新的问题?学生的关注的难点、焦点和兴趣点在哪里?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只有直面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反省功能、批判功能以及预知未来的功能。通过问题意识,教师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可以使教学做到情理相融,从一种教学上的情感认同升华为价值认同,这才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认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往往缺乏自觉意识,因此教师的灌输和引领非常重要。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的自我认同、评价和投入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思政课老师要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我认同,对自己的职业有信心,要将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并为之倾心投入。其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可以考虑加强两项工作:一是近距离地真正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二是加强在网上的互动与交流,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以及批驳错误的观点。当然,上述教学改革在现实中会面临考核评价、资金投入等困难,队伍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如何同时做好,并不容易?当前,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首先要搞好外围的环境,真正弘扬一种搞马列光荣、搞马列需要、搞思政课重要的良好氛围,只要这个环境好了,大家自然会精神百倍地去投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真正做到把就业上升到职业,把职业上升到事业。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苍劲教授认为,在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高职院校很难同本科院校竞争;但是,在教学创新上,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高职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的实效性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在教学改革方面,要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即只要对学生有用、有效,老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将教学中话语体系的转化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教师要将枯燥的、干巴巴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语言。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情感,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讲台上、传达给学生,这是老师的整个魅力的综合体现。一个老师学问再高,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激情,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老师,特别是很难说一个成功的思政课老师。三是教学中对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收放自如。尤其是在讲授现实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把握不好也会出问题,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老师,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四是在社会实践和网络微信平台上,不同学期和不同月份需要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主题,如抗战、改革开放、就业创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使社会实践和课外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五是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应该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使教学能够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并落到实处,落到学生职业的根上,使学生能够走出社会,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和态度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领导、对待单位。
刘安华校长在发言中指出,学校党政对思政课很重视,最后关键要看效果,看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究竟起了多少作用。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框架上,应该要有整体设计。即思政课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专业课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使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更好地有机衔接。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教学和课外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时间。要思考实践教学在校内怎么更多地实行?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三是注重效果检测。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表现怎样?社会认同度如何?思政课在平常把握、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表现方面,起到了多大的影响和作用,这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进行检测,从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学校党委刘洁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三个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太重要,我们确实需要占领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把握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当前,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对我们国家的学生影响太大,比如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大家过圣诞节的氛围已经浓郁到极度夸张的程度,这确实很危险。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有没有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和教育。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这就是实效性、针对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所有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有为才更有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抓。当然,学校在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肯定是有保证的。最后,要上好一门课,教师一定要做到“两个W、一个H”。第一个“W”就是内容,要抓好教材。第二个“W”就是对象,对象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楚高职院校学生目前是什么样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家庭背景等问题。“一个H”就是教学方法。思政课老师理论水平再高,研究成果再丰富,这只是他教好学生,上好每堂课的一个基础,而最后的检验要看学生是不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要看学生是不是在每堂课上受益最大。所以我们确实是需要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下大工夫,使每节课都达到非常好的实效,让学生爱上课,上课有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名沁 供稿   方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