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国内 >> 正文

阅读不能承受之“轻”

发布时间:2012-07-09

 

                       20127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吴巍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网络世界以及社会的诱惑,当代大学校园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大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花时间去研读大部头的书籍,而静下来潜心研究、进行深度阅读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速食式阅读席卷而来
据某高校图书馆统计:在全年所有借出的图书中,网络小说类图书的借阅率达到了70%以上,其中情感生活类小说最受欢迎,而古典名著类书籍的借阅率却不足5%。很多大学生普遍表示经典肯定是有其重要文化价值的,但是自己读得并不怎么多,即使读过,也只是简单翻阅。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得有较长时间去研读,而且大部分都晦涩难懂,与其耗费精力、自讨苦吃,不如读一些网络小说和青春读物等速食、浅显类的读物。
大二学生小王说:看专业教材已经够枯燥了,课外再读专业期刊简直是自我折磨。这种走红的网络小说能够让人们在无限畅想的空间中去尽情憧憬一种浪漫,享受一种激情,寻求一种快感。正在读大四的小马说,他每天晚上可以消灭一本电子书,有时候看到精彩的地方停不下来,还熬夜看。而号称小说控的小莉却说:虽然每次看到最后,总是有莫名的空虚,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但是下次再看到这样的故事,还是会被吸引。每个人都希望在课余得到放松,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读这些小说不用费神,只是了解情节,获得一份休闲罢了。
阅读的功利性色彩浓厚
当前,功利性阅读的心理在所有大学生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阅读的内容上表现为专业性和考试性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各种教辅材料和考证过级资料,只有少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名人传记、散文小品、言情小说等,而对原著、经典名著的涉猎则更少。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普遍具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为了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他们要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阅读可以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在求知的动机下,他们重视各种读物的知识性、理论性和专业性,也喜爱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读物,还会考虑读物是否能为将要参加的等级考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候阅读也只不过是为学业压力所迫,中文系的小清抱怨道:学期论文要交了,我不得不抱着一堆专业书狂啃,书架上除了专业书还是专业书,要不是为了学分,这些东西根本看不进去。
低年级学生对专业还不十分了解,游离于专业之外,没有十分确定的阅读目标,青睐文学类图书,特别是流行文学类作品,如各种武侠、言情、玄幻小说;中年级学生由于各种考证考级需要,外语、计算机等读物备受青睐,以应付考试;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师范生选择教育类图书,阅读倾向于为将来工作做准备。
个人阅读缺乏规划
当问起如果有时间会读经典名著吗?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愿意读,但是具体读什么书、什么时候开始落实却比较模糊。连经常泡图书馆的小谢都说:图书馆里那么多书,我一般是随手抽取一本,感兴趣就读,不感兴趣就撂下。
很少学生会给自己列个书单,或者规定自己去啃一些大部头的著作。大多数学生都无一例外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但是却鲜有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和路径计划,不清楚应该读哪些书。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不读书是不务正业的,但是读了又担心读得没价值,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其实,很希望老师提供一些阅读的线索,好让我们按图索骥,要不书海浩瀚,真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大一的小林表示,上了大学以后,课余有了更多可以自我安排的时间,但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挑选书。
快餐文化迅速席卷的今天,我们应该从经典中去寻求让内心沉静的力量。经典是经过世世代代的筛选、淘汰遗留下来的,经过了时间的检验,里面一定有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滋养的东西存在。经典慢读、经典精读或许能弥补一下我们日渐薄弱的文化底蕴,在最该读书的时候读最合适的书,将我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踏踏实实地行走在阅读的旅途之中。(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