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热点追踪 >> 国内 >> 正文

“鸟巢一代” 伦敦绽放

发布时间:2012-08-04

 

2012年8月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7月27日,中国志愿者与伦敦当地志愿者共同服务伦敦奥运会
编者按
 2012年盛夏,当泰晤士河畔绽放出耀眼的奥运之光,7万名倾情参与、无私奉献的伦敦奥运会志愿者,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宗旨,将奥林匹克精神映衬得格外闪亮。
 时光倒转,100多年前,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正是基于志愿精神,与一批拥有着同样崇高理想的人开启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大幕。
 百余年间,每一次奥运会的辉煌背后,都有着庞大志愿者群体的真诚奉献。他们本身就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最好写照,是奥林匹克运动长盛不衰的重要源泉。
 伴随着志愿精神在世界各地的不断传播、演进与发扬,中国志愿者群体也迅速崛起,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得中国的志愿文化进一步升温,志愿活动已然丰富了“鸟巢一代”的人生阅历、增强了中国青年的担当意识。
 4年之后,在火热的伦敦,奔忙于奥运赛场内外的志愿者中,仍不乏中国青年的面孔。无论是曾经的北京奥运志愿者在伦敦绽放“北京微笑”,还是留英的中国学生在奥运服务中展现中国风貌,中国青年一代的志愿形象,已经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本期深度版推出奥运特别报道,展现伦敦奥运会中国志愿者的所见所感,追溯志愿精神的历史与发展,以期与读者共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的现代社会中,志愿精神如何真正根植“鸟巢一代”,成为中国青年的精神财富及社会进步的坚强动力。
 志愿者手记之一
徒步10公里为火炬传递护航
7月27日发自伦敦
 ■李菊(中央财经大学教师,伦敦奥运会北京志愿服务团成员,曾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当选为“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
726这天,对于2012伦敦奥运会北京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将开始抵达伦敦后的第一项志愿服务任务,为在伦敦汉默史密斯区的奥运火炬传递护航。
伦敦时间早上4点,我和同屋的志愿者就睡不着了,我们决定立刻起床,再复习一下火炬传递志愿服务培训的内容。
虽然火炬传递到这里的时间是下午,但上午8点整,我们就开始与汉默史密斯富勒姆志愿者中心的志愿者詹姆斯确认各个服务点的工作。詹姆斯是一个认真且热心的黑人小伙子,他带着我们一行人依次来到了我们团队需要负责的两个区域——乔顿布雷斯街和BBC新闻中心。伦敦街头关于火炬传递路线的标识并不明显,我们一路拿着地图,努力地记住地标建筑,为下午的工作作最后的准备。
在中午会议之后,我们的团队被分成3个小组,我的组长艾伦是一个爱笑的黑人大哥,我送给他一个北京奥运会国际版的微笑圈,这让他特别开心。
服务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身着专门为志愿者配发的高亮黄色马甲。我们的工作有三项内容:信息观察员,需要回答公众提出的关于火炬传递的问题;安全观察员,保证公众站在能保证他们安全的位置;组织方的眼睛和耳朵,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周围的环境,并且报告任何问题或不和谐的因素。
下午150分左右,赞助商的花车经过,观众们的情绪高涨起来,我和组长的任务更加艰巨了,我们来回跑动,以保证负责的区域里没有涌向道路当中的观众。很快,火炬手伴着观众们的欢呼声从远处跑来,整个街道都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完成第一场工作,艾伦带着我们立刻乘坐巴士转移,到达我们负责的第二个街区——BBC新闻中心。BBC新闻中心的街区火炬传递路线比前一个街区大很多,更麻烦的是这段路中间有大约3公里没有铁栅栏一类的硬隔离,需要我们跟着火炬队伍奔跑着维持人群秩序。我们只好一路飞奔,以保障有足够的道路区域留给火炬队伍。艾伦的大喇叭效果不错,亮黄色马甲也起到了提醒观众的作用。放眼望去,志愿者所到之处,拥挤的人群就退后一些,场面很是壮观。
随着火炬传递队伍进入另外的街区,我们的服务工作结束了,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我们徒步近10公里,其中有3公里是一边奔跑一边工作,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脸上却挂着笑容,旁边的观众们也走过来和我们击掌庆祝。艾伦跟我们说:感谢你们,你们非常专业,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这时,负责现场指挥的工作人员也走过来对我们说:哈姆史密斯社区委员会的负责人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看到维持秩序的志愿者身上有中国国旗的标志,他非常感动并委托我一定向远道而来的北京志愿者转达尊敬和感谢。
就要和艾伦等伦敦当地志愿者们分别了,也许这一别,我们一生都很难再有机会碰面,但一起工作的情景也许会一辈子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志愿者手记之二
见证中国代表团走入伦敦碗
 7月28发自伦敦
 ■宋大龙(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随团助理,曾为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赛事的志愿者)
727,万众瞩目的第三十届奥运会开幕式举行,运动员入场是开幕式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代表团排在第四十二位入场。我作为中国代表团随团助理,负责引领中国体育健儿从奥运村走到伦敦碗的入口。
伦敦的天气一直阴晴不定,早晨还是艳阳天,下午却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幸好天公作美,在中国运动员集结之前,天放晴了。结束训练的运动员和官员纷纷回到房间,更换入场服装,大家兴奋地讨论着开幕式的种种场景。
当地时间晚上7点半,所有参加开幕式引领的NOC(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助理志愿者在会议厅集合,志愿者负责人详细地介绍当晚的工作流程,并为所有志愿者打气加油,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大家都期待着用自己的努力保障开幕式的顺利进行。最后,会场全体志愿者齐呼“We are ready to make the Games start!”(开幕式,我们准备好了)随后,志愿者分头前往自己负责的代表团驻地,开始召集参加入场式的人员。
由于天黑时间较晚,原定于晚上812分举行的开幕式推迟到9点才开始。官员、运动员三三两两地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门前,领队开始清点本项目人数。其实,对习惯穿运动服装的运动员来说,突然穿上红色的入场礼服还是倍感新鲜,大家纷纷拿起相机,合影留念。按照团部要求,参加入场式人员要手持中英两国国旗,我们负责为每位运动员发放国旗。终于,晚上9点整,运动员队伍开始向着伦敦碗行进了。
由于奥运村和体育场的距离较近,组委会安排运动员步行前往。考虑细致的组织方在沿途为运动员准备了小点心和饮用水,因为入场后要有近3个小时不能喝水吃东西。在道路两旁,当地的小学生列队欢迎,他们打着地球形状的灯笼,举着各个参赛国家的国旗和欢迎来伦敦的条幅,热情欢迎着我们每一个人。还有很多当地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来到路边欢迎中国代表团。我们一路行进,众人欢呼“ChinaChina”,许多运动员把手中的国旗送给了小朋友,也许这是小朋友们的第一份奥运纪念品,而我们这些志愿者,更为中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到了伦敦碗入口处,我们要告别运动员并目送他们入场了。易建联接过开幕式志愿者递过来的五星红旗,走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最前列,我们则在体育场外兴奋地等候运动员返回。虽然我们只能听到场内的音乐声、欢呼声,看不见场内的景象,但在这个凉爽的夜晚,在伦敦碗旁,我们同样是一群最幸福的人。
志愿者手记之三
志愿精神没有国界
7月30日发自伦敦
 ■夏欢欢(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伦敦奥运会北京志愿服务团成员,曾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此次服务伦敦奥运的经历,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展现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725,经过11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的飞机终于抵达盖特威克机场上空。刚刚早上5点半,窗外已经万丈霞光,金色的晨曦中,我们踏上了不列颠的土地。
我们在国内就设计好了,到了伦敦,我们要穿上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蓝色制服。当我们换好这套衣服,来到哈姆史密斯富勒姆志愿者中心参加火炬传递培训时,英方负责人热情地欢迎了我们,给我们发放了工作服装、奥运徽章和火炬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代表北京志愿者标志的微笑圈。在伦敦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尽可能地向遇到的外国人宣传和推广北京庞大的城市志愿者。连见到记者的时候,我们的队员都会邀请他们戴上微笑圈
除了微笑圈之外,国旗也是我们通过伦敦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宣传北京志愿者的标志。每天的工作还没开始,团队成员都要检查贴在每个人身上的国旗。有的英国市民看到我们身上的中国国旗,就会主动过来友好地和我们打招呼,聊上两句。
我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志愿者在伦敦很受欢迎。在熟悉路线时,我看见大街两旁随处可见奥运横幅,有些路段还挂着欢迎来伦敦的条幅。我们高兴地发现了中文,不仅有简体版,还有繁体版。我们这一群穿着蓝衣服的蓝精灵走在伦敦街头,分外引人注目,不时有行人隔街相问,知道我们来自北京,他们既惊讶又高兴,因为这是英国首次接受海外志愿者。有位伦敦大叔还说自己两年前去过北京,十分怀念美丽的颐和园和辣味十足的川菜。
更让我们兴奋的是,火炬传递的109号交接位置位于哈姆史密斯区政府大楼门口,当109号火炬手英国国家橄榄球队队长李维斯出现在交接点的时候,两侧围观的人群几乎沸腾了,纷纷上来与火炬手握手、合影,为了避免激动的人群涌上前影响火炬传递的行进,我们团队的一名志愿者立刻站到了火炬手的身边,并不停地用英文向围观的群众高呼“step backplease”(请退后)。李维斯注意到身边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志愿者,注意到他身上贴着中国国旗,走过来亲切地搂住他的肩膀,与他合影并且表达了谢意。
志愿服务是辛苦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懈怠,因为带着微笑圈、贴着中国国旗的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志愿者,体现的是没有国界的志愿精神。
志愿者手记之四
在服务奥运中感受英伦文化
 8月1日发自伦敦
 ■刘萨恩(美国普渡大学中国留学生,伦敦奥运会北京志愿服务团成员,曾参与地球村等志愿服务)
伦敦时间7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从上午开始,伦敦的交通就开始拥挤。到了下午,街上更是堵得水泄不通。观众们着装都非常正式,男士是西装领带,女士是西服裙,可以看出英国人的严谨态度。街角的酒吧门口聚集了各种肤色的人们,大家共同畅饮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此次伦敦奥运会的安检方式很有意思,为主会场大大节约了时间并提高了入场效率。观众们在指定地点排队搭乘大巴,在搭乘大巴前,他们必须先接受系统的安检,这样做的好处是到了观看场所能避免排队安检的拥挤,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开幕式的安全。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以其现代文化艺术为主要概念,“007”、憨豆先生等代表英国经典电影文化的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此次却以现代艺术为主题贯穿开幕式,这让我感到,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的提醒,伦敦奥运会则是英国作为现代流行文化旗手的一次确认。
此次志愿之旅中的诸多细节都让我感受颇深。
725上午6点半,飞机降落在伦敦盖特维克机场,我的伦敦奥运志愿之行开始了。随着汽车驶入伦敦市中心,我看到路两边挂满了各国的小国旗,一些街角设立了紫色的城市志愿服务亭,志愿者脖子上都佩戴着独特的卡片——即他会哪种语言的说明,这为需要服务的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当天下午,我们抵达富勒姆区志愿服务中心,和一些伦敦的志愿者进行了简单的会面。通过沟通,我了解了英国的奥运志愿组织模式。伦敦市的部分区承担了奥运志愿者的招募组织以及培训,而不是由政府统一指定招募。虽然组织方是民间机构,但志愿者们的热情和素质非常高,这让我们很感动。
英国民众的热情也把我们感染了,我服务的第一个路段,当双层巴士驶入,民众兴奋了,身着短裙的啦啦队队员们在巴士顶层上激情起舞。紧接着,火炬手从点燃时刻大巴上走下来,和围观民众亲切交谈,并同前一个路段的火炬手完成了火炬点燃交接仪式。伦敦民众兴奋不已,不停欢呼雀跃。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能在伦敦奥运会中挥洒汗水感到自豪。
【对话】
用志愿精神激励一代人
——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特聘专家张晓红
本报记者李凌
奥运志愿者将给人们留下哪些宝贵财富?如何将志愿精神普及与发扬,并影响一代年轻人?记者就此采访了张晓红。
记者:此次伦敦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与北京奥运会有什么不同?
张晓红:英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志愿文化传统的国度,他们的国民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率特别高,且拥有相当发达的志愿者组织体系,包括很多依托社区的志愿者中心,能够为社区居民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伦敦奥运会志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伦敦奥运会志愿者的构成与北京不同,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奥运会的志愿者喜欢自己被称为被激发的人,这与伦敦奥运会主题激励一代人扣得很紧,不仅要用体育精神激励一代人,也要用志愿精神激励一代人
记者:奥运会志愿活动将给人们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遗产?
张晓红: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志愿者的盛会;奥运会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集中展现,更是倡导奉献、爱心、团结精神的志愿文化的交汇。因此,奥运志愿活动留给人们的遗产是丰富而多元的。
例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不仅形成了奥运志愿服务的北京模式,也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具体来说,形成了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协调管理体制,培养锻炼了一支由170万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化、国际化志愿者队伍。最为重要的是留下了无形的精神财富,即倡导把志愿服务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这种社会公益观念推动了整个社会形成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从教育意义来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还有一个特殊的贡献,即展现和提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代人的素质。奥运会志愿者的经历丰富了鸟巢一代的人生阅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公益观念。这次伦敦奥运会上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的身影,虽然数量不大,但是精神上的传承显得尤为宝贵。
记者:如何更好地发扬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张晓红: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被广泛地认可,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伦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都盛赞志愿服务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我们因此能体会到全世界对志愿者的尊重、对志愿服务的推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参与了志愿服务后获得了成长,这样的成长激励着他们继续投入志愿服务,并且让志愿服务成为他们一种业余生活的方式。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家开始倡导对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提出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育,与育人结合在一起。
不过,在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上,我国与西方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将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在我国并不多见。事实上,志愿服务学分化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很常见,英美国家的大学里,尤其是私立大学,大多要求学生无偿服务社会若干小时,作为其毕业的必备条件,以此来强调每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而公民有义务、有责任向社会无偿付出。在这一方面,西方志愿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链接】
奥运志愿者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末,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便出现了900多名志愿者,大多从事外围工作。
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增加了技术性工作,组委会首次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是奥运会志愿服务里程碑式的演变。
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奥组委把志愿者活动纳入组委会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6703名志愿者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会志愿者团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奥运会志愿者历史演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其正式报告对奥运会志愿者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志愿者在奥运会组委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百万社会志愿者,形成了北京模式,是奥运会志愿服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2年,伦敦奥运会志愿者约7万人,热情、富有灵感和奉献精神是选拔标准,志愿者再一次以不灭的热情铸就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辉煌。
中国志愿者队伍壮大
北京
截至2012711日,志愿北京注册平台内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55万人,志愿服务团体注册总数3594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2148项。
上海
截至20126月,上海全市已建成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330个,登记各类志愿者组织12000多个,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10万人。2012年年底前,全市所有城区的街道(镇)都将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广州
截至20118月,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80个,青年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8833个,志愿者服务基地2662个,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10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人次达1617.7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1亿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