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建设社区学院实施参考指南

发布时间:2025-05-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背景与意义

1. 政策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及广东省委要求,社区学院是推动两社三中心建设(社区作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气、社品)的重要载体,需整合高校资源服务基层治理与社区发展。

2. 院校使命

高职院校需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社区学院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衔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落实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

二、建设目标

1. 核心定位

  1. 社区教育基地:面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服务。

  2. 产教融合平台:联合社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孵化。

  3. 基层治理智库:为社区治理提供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支持。

2. 具体目标

  1. 年内完成社区学院分站点建设,覆盖周边个社区。

  2. 开发门社区急需课程,年培训人次超人。

  3. 建立校社企合作项目个,形成可推广的社区服务模式。

三、基本原则

  1. 需求导向:通过社区调研精准定位培训方向(如信息化技能、电商运营、适老化服务等)。

  2. 资源整合:联动二级学院专业师资、实训设备、企业资源,形成高校+社区+企业协同机制。

  3. 公益优先:以普惠性服务为主,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实现可持续运营。

  4. 党建引领:依托院校党组织力量,组建社区服务党员先锋队,发挥党建带动作用。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筹备与规划(1-3个月)

1. 组建机构

  1. 成立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由二级学院负责人、社区代表、企业代表组成。

  2. 设立理事会+执行办公室模式,明确职责分工。

2. 需求调研

  1. 对接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开展居民技能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社区治理痛点调研。

  2. 参考案例:广东机电职院与嘉禾街道合作前的产业调研(如数字经济、电商需求)。

1. 制定方案

编制《社区学院建设三年规划》,明确目标、课程体系、运营模式、保障措施。

阶段二:建设与实施(4-12个月)

1. 课程开发

  1. 职业技能类:Excel数据处理、网络故障排查、社区电商运营、少儿编程等。

  2. 素质提升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治理实务、心理健康讲座。

  3. 学历提升类:成人本科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如社区人员成长计划)。

2. 开发流程:

  1. 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联合社区工作者、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程。

  2.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发微课、直播课程等数字化资源。

3. 师资队伍建设

  1. 校内师资:选拔专业教师、技能大师、优秀学生组成讲师团。

  2. 校外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授课。

  3. 激励机制:将社区服务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优秀案例可申报教学成果奖。

4. 品牌活动打造

  1. 定期举办社区技能周”“职教开放日”“校社联动志愿服务等活动。

  2. 联合学生社团开展科普宣传(如学校计算机协会的社区服务)。

阶段三:深化与创新(12个月后)

1. 产学研协同

  1. 与社区周边企业共建社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服务。

  2. 申报校社合作科研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如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 评价与反馈

  1. 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社区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持续优化课程与服务。

  2. 发布年度《社区学院社会服务报告》,总结成效并推广经验。

五、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1. 二级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由院长牵头,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社区事务。

  2. 参考机电职院功能型党组织模式,设立社区服务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

2. 制度保障

制定《社区学院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细则》《课程开发流程》等规范文件。

3. 资源保障

  1. 院校与社区提供必要经费支持,优先保障实训设备、场地使用。

  2. 鼓励二级学院利用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为社区服务提供资源。

4. 宣传保障

  1. 通过院校官网、社区公告栏、新媒体平台推广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2. 定期报道典型案例(如智慧老人课堂),树立品牌口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