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意义
1. 政策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及广东省委要求,社区学院是推动“两社三中心”建设(社区作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气、社品)的重要载体,需整合高校资源服务基层治理与社区发展。
2. 院校使命
高职院校需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社区学院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衔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落实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
二、建设目标
1. 核心定位
社区教育基地:面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服务。
产教融合平台:联合社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孵化。
基层治理智库:为社区治理提供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支持。
2. 具体目标
年内完成社区学院分站点建设,覆盖周边?个社区。
开发?门社区急需课程,年培训人次超?人。
建立校社企合作项目?个,形成可推广的社区服务模式。
三、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通过社区调研精准定位培训方向(如信息化技能、电商运营、适老化服务等)。
资源整合:联动二级学院专业师资、实训设备、企业资源,形成“高校+社区+企业”协同机制。
公益优先:以普惠性服务为主,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实现可持续运营。
党建引领:依托院校党组织力量,组建社区服务党员先锋队,发挥党建带动作用。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筹备与规划(1-3个月)
1. 组建机构
成立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由二级学院负责人、社区代表、企业代表组成。
设立“理事会+执行办公室”模式,明确职责分工。
2. 需求调研
对接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开展居民技能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社区治理痛点调研。
参考案例:广东机电职院与嘉禾街道合作前的产业调研(如数字经济、电商需求)。
1. 制定方案
编制《社区学院建设三年规划》,明确目标、课程体系、运营模式、保障措施。
阶段二:建设与实施(4-12个月)
1. 课程开发
职业技能类:Excel数据处理、网络故障排查、社区电商运营、少儿编程等。
素质提升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治理实务、心理健康讲座。
学历提升类:成人本科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如社区人员“成长计划”)。
2. 开发流程:
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联合社区工作者、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程。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发微课、直播课程等数字化资源。
3. 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师资:选拔专业教师、技能大师、优秀学生组成讲师团。
校外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授课。
激励机制:将社区服务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优秀案例可申报教学成果奖。
4. 品牌活动打造
定期举办“社区技能周”“职教开放日”“校社联动志愿服务”等活动。
联合学生社团开展科普宣传(如学校计算机协会的社区服务)。
阶段三:深化与创新(12个月后)
1. 产学研协同
与社区周边企业共建“社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服务。
申报校社合作科研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如“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 评价与反馈
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社区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持续优化课程与服务。
发布年度《社区学院社会服务报告》,总结成效并推广经验。
五、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二级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由院长牵头,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社区事务。
参考机电职院“功能型党组织”模式,设立社区服务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
2. 制度保障
制定《社区学院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细则》《课程开发流程》等规范文件。
3. 资源保障
院校与社区提供必要经费支持,优先保障实训设备、场地使用。
鼓励二级学院利用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为社区服务提供资源。
4. 宣传保障
通过院校官网、社区公告栏、新媒体平台推广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定期报道典型案例(如“智慧老人课堂”),树立品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