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1+X试点证书5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覆盖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共计财务管理等41个专业,占我校2022年招生专业总数的76%,参与试点学生规模达到6345人,相比2021年增长94%;涉及1+X试点专业全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设《个人理财》等课证融通课程170门,相比2021年增长102%;面向社会开展“1+X”培训量152人,相比2021年增长50%。 一、申报考核站点,加快1+X试点步伐 逐步健全了1+X证书试点工作,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直接监管,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和协调,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和财务处配合,二级学院相关专业具体组织实施,建立专项工作群,从学校层面协调各部门资源全力配合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2022年我校共成功申报了51个1+X试点证书(如表3.4.1-1所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覆盖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共计41个专业,占我校2022年招生专业总数的76%,参与试点学生规模达到6345人。 表3.4.1-1 2022年获批“1+X”证书试点统计表
序号 |
学院名称 |
证书数量 |
覆盖专业 |
参与试点学生数 |
获取证书学生数 |
面向社会培训人数 |
1 |
财经学院 |
8 |
6 |
670 |
482 |
2 |
2 |
商务学院 |
6 |
4 |
1496 |
1315 |
15 |
3 |
建筑工程学院 |
6 |
6 |
734 |
553 |
5 |
4 |
艺术设计学院 |
6 |
5 |
640 |
368 |
0 |
5 |
信息工程学院 |
9 |
6 |
900 |
449 |
7 |
6 |
机电工程学院 |
4 |
5 |
608 |
551 |
23 |
7 |
人工智能学院 |
4 |
5 |
216 |
93 |
99 |
8 |
公共服务学院 |
8 |
4 |
1081 |
621 |
1 |
合计 |
51 |
41 |
6345人 |
4432人 |
152人 |
(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统筹专业(群)资源,各试点专业(群)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按照“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去年试点经验,邀请企业专家、学科专家共同研讨,融入“育训结合”理念,对本专业(群)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开发融通课程 以试点工作为抓手、推进书证融通和“三教”改革,积极探索“1+X”书证融通新路径,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证书标准、培养过程与培训过程、专业考试与证书考核相脱节等问题,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对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满足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拓展)课、实训实践课三大部分,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法实施到课堂中,建设课证融通课程170门。具体如表3.4.1-2所示。 表3.4.1-2 2022年各试点证书对应专业开设课证融通课程数量统计表
序号 |
学院名称 |
开设课证融通专业数量 |
涉及职业技能证书数量 |
融入课程数量 |
1 |
财经学院 |
5 |
7 |
18 |
2 |
公共服务学院 |
5 |
13 |
36 |
3 |
机电工程学院 |
8 |
8 |
11 |
4 |
建筑工程学院 |
6 |
8 |
16 |
5 |
酒店管理学院 |
2 |
2 |
6 |
6 |
人工智能学院 |
5 |
10 |
26 |
7 |
商务学院 |
6 |
8 |
18 |
8 |
信息工程学院 |
6 |
8 |
24 |
9 |
艺术设计学院 |
5 |
8 |
17 |
汇总 |
48 |
72 |
172 |
说明:课证融通专业和课程数量包括本年度未试点但开展相关建设的数量。 (三)强化师资队伍培育引领,主动投身“1+X”标准制定 为了更好地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校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线上或线下举行的说明会、师资培训会等,累计 130 余人次通过考核获得培训师、考评员资格证书,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集培训与考评于一体的教师队伍。引导多名教师参与“1+X”标准制定或配套资源开发,如商务学院专业负责人胡延华参与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修订已完成。该学院的商务管理专业从2021年开展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至今,试点总人数800人,其中795人获取证书,通过率达到99.4%。 
图3.4.1-1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二、启动现代学徒制岗位标准、专业标准和项目课程建设 学校于2013年通过自主招生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至今实施了10年招工招生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被教育部审批为首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为广东省首批7所高职院校之一。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一批试点验收(教职成司函〔2018〕187号)。2022年组织申报新增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5个(省教育厅已于2023年3月批复通过)。 (一)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部署,学校建筑工程技术等13个专业点与13家企业于开展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并招收了530名(含计划)现代学徒制学生。 (二)完善管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1.健全组织架构,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及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教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学生工作部等)的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试点工作,确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原则和方向,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研究决策与协调试点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部。主要职责是编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运行工作等。 2.制订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制订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粤工程职院发〔2019〕35号)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3.签订学徒协议,明确“三方”职责 结合学生(徒)情况、专业特点、岗位情况,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学校与企业协议,企业与学生协议等双协议。学校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内学习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器材设备等;负责按照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表等教学文件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企业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在企业培养所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等;负责按照双方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表等教学文件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企业技能培训的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负责对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实验实训操作指导、岗位训练等工作。学生(徒)在企业实习期间,应结合企业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课程可以采用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岗位培养等方式实施。 
图3.4.1-2商务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正式入企学习 4.招生招工一体,提高生源质量 根据《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粤工程职院发〔2019〕35号),为了提高“现代学徒制”生源质量,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普高面试和中职职业技能考核的考官由学校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严把“现代学徒制”生源质量,一同筛选出一批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态度端正、积极好学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学徒)。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5.双元主体育人,确保岗位衔接 (1)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上半年制定(或修订)下一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和校长办公会批准后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学徒制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训练项目;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徒(学员)的个人发展需求,多样化设置,以利于学徒(学员)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2)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在企业在岗培养期间每个现代学徒制专业实行双导师制度,学校配备专业导师一名,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企业导师。校内专业导师职责:负责学生选课指导、专业及相关课程开设答疑、学生各项学分获取情况通报及指导、校内外各项事务及时通告与辅导等所有与学业、专业相关的问题;企业导师职责: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适应工作环境、端正职场态度、培养职业精神,做好职业规划和课业实践辅导,了解学生的诉求并提供帮助等。 (3)校企共同构建学徒岗位能力相适应岗位标准 以企业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徒岗位标准。规范岗位名称,描述岗位内容,确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专项技能要求,明确核心能力和技术等级。双方共同制定岗位群轮岗实训标准,明确规定每一个具体岗位的实训时间、操作规范、技术要点、达标要求以及轮岗顺序。课程内容既要符合整个行业通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也符合合作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和规范学校产教融合工作。 6.设立专项经费,强化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设专项经费,每个试点项目加入到专业群建设经费中,校级建设经费不少于10万元,省级建设经费不少于20万元。试点项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试点专业校企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生交通与生活补贴、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教师到企业承担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实践锻炼、技术服务、课程与教材的合作建设开发、实训耗材、企业指导教师课酬、支付企业联合培养经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