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内流浪猫问题的温馨提醒

发布时间:2024-11-29 浏览次数:



校属各单位:

据校内师生反映,由于喜爱猫的师生及教职员工的投食喂养,近期校内流浪猫数量明显增加,给校园环境、校园秩序、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不良影响,且近年来,被流浪猫咬伤 或抓伤致病的案例不断增加。为维护校园良好秩序,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预防、控制疾病的传播,现将有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要有正确的动物保护观,充分认清流浪猫的危险性。 由于动物的野性,在喂养、亲近流浪猫时,其往往会认为受到侵犯对人进行攻击,导致喂养者或亲近者被抓伤、咬伤。另外在繁殖季节,流浪猫夜间的叫声极为扰民,此期间流浪猫较容易受到激惹产生攻击性行为,同时夜间走近时的突然反应会给人造成惊吓。

二、猫是狂犬病的第二大疫源和传播宿主,并非只有被狗咬伤才会感染狂犬病,人体感染狂犬病毒发病后的死亡率几乎达 100%,绝不能有侥幸心理。流浪猫的身上还携带了大量细菌及寄生虫,还可能会传播弓形虫病、猫抓热等人猫共患的疾病。患上猫抓热之后,人会出现红斑、丘疹、低热、厌食、呕吐等症状;而被弓形虫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心肌炎、


淋巴结炎、肝炎、肾炎,孕妇甚至会出现畸胎或流产。如果 一旦发生猫抓咬伤,应用肥皂水(推荐用 1%软皂溶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 15 分钟,同时尽快前往就近的医院进一步清洗伤口和抗感染治疗,结合伤口严重程度进行狂犬病和破伤风疫苗接种。

三、喂养是导致流浪猫增多的主要原因。部分师生及教职员工出于爱心对其抛食、喂养,致使校园内流浪猫越聚越多。在此,我们强烈呼吁:请不要随意给校园内的流浪猫投 食喂养,因为来自于人类的食物源会使得流浪猫更容易聚集在小范围区域内,导致流浪猫的繁殖速度过快,从而无法控 制流浪猫的数量,形成恶性循环,安全隐患陡增。


附件:猫抓咬伤知识科普




总务后勤部(保卫部)

2024 11 29





附件:


猫抓咬伤知识科普


【感染机制】

猫抓咬伤的伤口主要由机械性损伤导致。

猫抓咬伤的并发症(如狂犬病与破伤风)主要由相关病 原生物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形成。猫通常咬伤四 肢,猫咬伤往往比狗咬伤更深,因此更易引起深部感染,例如脓肿、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腱鞘炎、菌血症或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猫抓咬伤相关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猫口腔和爪子上的菌群,主要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 以及引起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的汉赛巴通体, 后者是一种革兰阴性菌。

【临床表现】

1. 红、肿、热、痛。猫抓咬伤后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 猫抓病。一种常常以自限性局部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以侵染部位的皮肤病变开始,在病原体侵 入皮肤后 3~10 日发生,通常从水泡发展到红斑,再发展到丘疹、脓疮、溃疡等急性炎症反应,常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是猫抓病的标志性表现,淋巴结肿大见于侵染部位的


近端,有压痛和淋巴部位皮肤红斑。眼部损害伴耳前淋巴结肿大常提示猫抓病,猫抓病的眼部损坏包括 Parinaud 眼腺综合征、视神经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炎等,其中

Parinaud 眼腺综合征特征为耳前、下颌下或颈部淋巴结的压痛性局部淋巴结肿大,伴结膜、眼睑或邻近皮肤表面感染。猫抓病的局部病变一般为自限性,但全身播散性时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 猫癣。多为圆形、环形皮疹,边缘有红色小疙瘩或小 水泡,可有凸起,痒感。

4. 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伤口近侧可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

【伤口处理】

针对活动性出血,应首先采用压迫止血的方式进行止血。伤口处理的一般流程如下:

 1. 伤口分级:猫抓咬伤口属高感染风险伤口。一般只有6 小时以内的头面部伤口建议进行 I 期缝合。其他情况不建议缝合。

2. 伤口冲洗:推荐用一定压力的肥皂水(推荐用 1%软皂溶液)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 15 分钟。冲洗时水流宜与伤口成一定角度,避免垂直于创面,以减少冲洗导致的组织损伤。对于小而深的伤口,应扩创后进行冲洗。对于污染严重的伤口,应使用稀碘伏或其他适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消毒剂冲洗伤口内部。最后,采用生理盐水冲去残留肥皂水或其他消毒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尽量使用专业的冲洗设备冲洗。

3. 伤口清创:猫抓咬伤患者需视情况清除坏死组织,必 要时行扩创术。

4. 伤口闭合:应根据猫抓咬伤的致伤时间、致伤部位、 伤口污染程度、伤者健康状况和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等决定闭合。

【治疗方法】

1. 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由于猫咬伤后继发感染的比例较高,严重猫抓咬伤,或伤口细但深的咬伤,以及免疫受损患者,建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已经出现高热、伴发脑炎及免疫缺陷者建议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动物致伤的抗生素使用比较复杂,有条件下可进行细菌培养。

2. 免疫治疗。猫抓咬伤后有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对于狂 犬病三级暴露患者早期应使用被动免疫制剂预防。所有的猫抓咬伤患者均应结合当地狂犬病、破伤风流行病史、致伤猫免疫史、暴露患者免疫史、伤口严重程度、致伤猫是否为激惹产生等,对患者进行狂犬病和破伤风疫苗接种预防相关疾病。

【并发症及治疗】

1. 伤口感染:猫抓咬伤后可能引发伤口感染,临床表现 为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和淋巴管炎,并可进一步引 发皮下脓肿、局部蜂窝织炎和菌血症等疾病。

伤口感染的处理,需要根据伤口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小而表浅的皮肤感染,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涂抹于患处。对于有脓性分泌物的伤口,还需要对伤口清创消毒,将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露出新鲜的组织。相对严重的感染,需要口服应用抗生素或者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2.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经宿主动物传播感染引起的一 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暴露后重在及时实施包括伤口处置、疫苗接种等暴露后处置。如果确诊为狂犬病患者,应给予隔离护理,保持安静卧床休息,防止一切音、光、风等刺激,大静脉插管 行高营养疗法,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及手套、穿隔离衣。患者 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需严格消毒。

3. 破伤风: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侵袭神经系统 的运动神经元而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患者应注意避免声光刺激,病情较重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辅助呼吸。

4. 淋巴结肿大或(和)化脓性疾病:应对症抗感染治疗, 并注意与其他情况鉴别。如EB 病毒感染、分枝杆菌属感染、恙虫病、布鲁氏菌病、良恶性淋巴瘤、川崎病等。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武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