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近期,广东省进入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滋生速度加快,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多地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其中佛山、广州等高校密集区域出现聚集性传播风险。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疫情防控 工作要求,现将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防控责任担当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 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疫情处置工作,树立 “防控就是责任”的意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二、多措并举,全面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一)定期清理积水容器:重点清理宿舍、教学楼、食
堂、图书馆等场所周边及绿化带内的废弃轮胎、瓶罐、花盆托盘等易积水物品,确保无残留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的积水,如景观水池、消防水池等,要定期换水,并进行灭蚊,从源头上控制蚊虫滋生。
(二)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增加校园垃圾清运频次,保
持校园环境整洁卫生。加强对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等重点区域的清洁和消毒,防止蚊虫滋生和疾病传播。
(三)制定消杀计划:定期对校园内的公共区域、宿舍、
教室、食堂等进行全面消杀,重点对蚊虫孳生地和聚集场所进行强化消杀。
(四)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师生出现发热、头痛、全身
酸痛、皮疹、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医。如确诊为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病例应向部门、二级学院报告。
三、广泛宣传,增强师生防控意识
通过学校公众号发布科普推文、工作群、学生群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包括疫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方法等,提高师生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
附件: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知识
总务后勤部(保卫部) 2025 年 7 月 24 日
附件: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防控知识
一、病因、传播途径及症状
1.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以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典型症状。
2.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
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是“高热(40°C 以上)、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三红(面红、颈红、胸
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3. 伊蚊(俗称花蚊子或花斑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出现时间一般在白天,高峰时间在上午 7-9 时,傍晚 4-6 时。
4. 潜伏期和传播速度不一样: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5. 具体症状不一样: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少数感染者会因血小板降低造成人体脏器出血造成重症,严重者会死亡。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少数人群(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
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重点关注。
二、日常防蚊、灭蚊方法
(一)清积水
换: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每 3~5 天换水一次)。
清:及时清理饮水机、花盆底托等积水(每 3~5 天清理一次)。
翻:闲置、废弃容器需清除或翻倒过来。养:水缸、鱼缸等适时放养鱼类。
注意:清积水时发现有蚊幼虫孳生的,不要倒在下水道中,可就近倒在干燥的平地上。
(二)清垃圾
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潮湿。常打扫,保持家中干净卫生。
(三)做防护
装: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灭: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喷雾剂等进行驱蚊。
(四)出行防蚊要注意
1. 在外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驱蚊剂要选含避蚊胺或驱蚊酯等有效成分,并取得国家正式农药登记证(在有效期内)的合格产品。
出门尽可能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
尽量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 7~9 点和下午
4~6 点)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旅游时尽量选择有纱窗的酒店。在房间如发现有蚊子,最好让酒店提供蚊帐、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尽可能避免蚊虫叮咬。
旅行时,应提前了解目的地蚊媒疾病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在旅游期间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旅游回家后,在 2周内如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暴露史,配合开展相关检测。
倡导师生一起齐动手,清积水,防蚊虫,保健康,筑牢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坚实防线。将防蚊灭蚊工作融入日常管理细节,用实际行动守护师生生命健康,为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