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教高函〔2024〕9号),结合我校实际,决定举办“清远高新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赛事总体安排
(一)大赛实行校赛、省赛和国赛三级赛制,举办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和萌芽赛道,我校可参加职教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等3个赛道的比赛(各赛道方案详见附件2)。
(二)参赛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2.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4.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9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5.省赛阶段各赛道每个参赛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超过5人。如超过5人的,获奖通知及获奖证书只体现在报名系统中排序前5的指导老师。
6.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三、校赛启动
校赛包括赛前筹备,学院初赛,学校决赛(省赛选拔)等环节。相关要求说明如下:
(一)赛事动员
各学院要充分认识大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教师、在校生、毕业5年内学生中存在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资源,以大赛为契机,积极推动专创融合教育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二)参赛要求
1.参赛材料准备
参赛团队应做好以下参赛材料的撰写和制作,为参赛做好前期准备。
(1)商业计划书。
(2)项目路演PPT(5分钟以内,大小不超过20MB)。
2.参赛报名
参赛队伍需在6月30日前登录大赛官方网站全国大学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不同组别的参赛学生需根据报名系统的提示提交相应的报名材料,完成报名。报名系统于2024年5月15日已开放,不同组别的参赛学生需根据报名系统的提示提交相应的报名材料。(注:网络报名时,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职教赛道、红旅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
3.参赛项目数量
各学院组织参赛学生人数占所在学院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60%,参赛项目数量根据学校双高校建设相关要求,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院不低于800个,在校生人数少于1000人的学院,不低于500个(以报名系统数据为准),并从院级初赛中向学校推荐7个优秀项目(其中职教赛道参赛项目4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项目2个,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至少1个,曾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互联网+”大赛省赛铜奖或以上参赛项目可不受分配名额限制直接推荐参加学校决赛。
4.参赛项目来源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根据各赛道的参赛要求,我校全日制在校生和毕业五年内的创业校友的创业项目均可报名参赛。学院应通过以下方式挖掘和培育项目:
(1)挖掘在校师生项目。全面梳理和挖掘本学院师生已有科技成果、创业项目及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项目,重点围绕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价值的项目或企业、具有较强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创业类项目,组建参赛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线上沟通交流,根据项目特点及所处阶段确定拟参加赛道、组别并准备参赛材料。项目推进和孵化应继续同步推进。
(2)挖掘创业校友资源。请各学院广泛发动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本学院毕业五年内(2019年及之后毕业)的创业校友资源,进行参赛动员。毕业校友创业范围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其中某一方面有明显创新或竞争优势,所创办企业或公益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
对于已确定参赛意向的创业校友,请学院配备指导教师和在校生成员,协助校友共同做好参赛材料撰写及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创业学院可提供必要的工作对接和协助服务。
5.参赛时间安排
(1)学院初赛(6月15日前)。各学院自行组织院级初赛,并根据有关要求向学校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学校决赛,同时将参赛项目的商业计划书、项目路演PPT电子版和校赛参赛项目推荐表(详见附件1)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等材料于6月15日前统一报送至创新创业学院,电子版同时发送至电子邮箱gccxcy2023@163.com。联系人:何杰文、余楚君。
(2)校赛决赛(6月30日前)。校赛决赛采用项目现场路演的方式进行,邀请专家评委通过听取参赛项目的情况汇报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审。
(3)学校推荐进入省复赛项目遴选(7月5日前)。学校将按照省赛组委会配额,结合校赛成绩和项目辅导训练营培训效果,择优遴选推荐项目代表我校参加省赛。
(4)省级复赛。省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省级复赛项目进行网络评审,择优选出晋级省级决赛和拟获省赛铜奖的项目。
(5)省级决赛。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省级决赛将决出省赛金、银奖。
(6)推荐进入全国总决赛项目遴选。按照国赛组委会配额,省赛组委会结合省赛成绩和国赛项目辅导培训效果,择优遴选项目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总决赛。
6.奖项设置及说明
奖项分为教育部、广东省和学校奖项。教育部、广东省的奖励内容以上级文件为准,详情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详细了解。
学校各赛道奖项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另设优胜奖若干名,优秀组织奖4个、优秀指导老师奖若干名(获校赛铜奖或以上的参赛项目第一指导老师)。
(1)金奖:学校奖金1000元,企业赞助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创业项目优先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获取相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2)银奖:学校奖金800元,企业赞助奖金800元、获奖证书、创业项目优先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获取相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3)铜奖:学校奖金500元,企业赞助奖金500元、获奖证书、创业项目优先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获取相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4)优胜奖:获奖证书、奖品或奖金。
(5)优秀组织奖:获奖证书、企业赞助奖金1000元。
(6)优秀指导老师奖:获奖证书、奖品。
注:院级初赛的奖项和名额设置可参考校赛进行确定,获奖项目团队成员均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未获奖项目在大赛系统中成功报名参加比赛,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培训讲座和活动均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产业命题赛道奖项暂设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1名,最后将根据实际参赛报名情况进行调整。校赛将综合各学院报名项目数量以及本届赛事校赛和省赛成绩等因素,评定优秀组织奖。
四、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协办单位:清远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清远高新区凤翔谷、广州华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五、其他注意事项
1.本届大赛的具体赛事和活动安排将根据省教育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最新通知要求及校赛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2.请各学院负责大赛具体组织工作的老师通过学校双创教育指导中心工作微信群和创新大赛备赛微信群进行赛事交流。届时学校将及时推送大赛最新动态及各种大赛相关的线上优质直播培训课程资源,供参赛师生观摩学习。
3.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赛事动员和项目挖掘与培育,广泛调动师生和创业校友的参与热情,把本项大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创融合进程,引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抓手。
附件: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赛参赛项目推荐表
2.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3.学生报名操作手册
创新创业学院
2024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