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紧扣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求,鼓励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争当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近日,艺术设计学院“乡韵探寻突击队”在黄洋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开展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劳动教育、党建共建、红色教育、非遗传承、侨乡文化探寻等多元形式,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劳模精神引领青春力量,设计赋能助推现代农业
突击队深入隆都镇田间地头--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与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退役军人金卓满共同参与水稻收割、果蔬采摘等农事劳动,亲身体验农耕艰辛,感悟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金卓满结合自身扎根乡村的奋斗经历,向队员们讲解关于“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政策导向以及智慧农业技术实地运用。鼓励青年学子将艺术设计专业优势与乡村产业需求相结合,为农产品品牌升级、数字农业推广贡献力量。结合专业特长,突击队围绕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推广、数字农业展示等展开创意实践。提出"农产品数字展厅"构想,将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农业体验平台,助力乡村文旅推广。

二、党建共建聚合力,校地联动激活红色引擎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与汕头市澄海区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举行党建共建签约暨挂牌仪式,双方将围绕"组织联建、党员联学、资源联享、发展联促"的共建机制,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乡村规划课题研究等形式,探索"党建+乡村振兴"创新模式。并依托全国劳模金卓满的“新农人”实践基地,打造青年学生劳动教育课堂。此次共建不仅为暑期社会实践注入了鲜活的乡村实践场景,更让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明晰了设计服务乡村的路径,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

三、红色基地强信念,赓续血脉筑牢信仰之基
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突击队深入隆都镇南溪红色文化教育馆、后沟村“丽泽斋”(中共澄海县委旧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黄洋老师以“潮汕革命的星火燎原”为主题,结合馆内陈列的步枪、传单、烈士手稿等文物,生动还原了当地群众支援红军、掩护党员的动人故事,引导青年学子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队员们通过触摸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深刻领会“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要义,坚定了“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四、非遗传承续文脉,创新激活传统文化活力
团队通过走访隆都镇油纸灯笼非遗工坊,对话第三代传承人陈炜跃,现场学习72道制作工序,深入挖掘了灯笼背后的文化密码,并结合专业所长提出“三个一”创新计划:一是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拍摄系列油纸灯笼制作流程短视频;二是研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迷你灯笼DIY体验包,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三是策划“非遗进校园”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五、侨乡文化新体验,凝聚侨心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此次还专程探访了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宅,见证了潮汕侨胞艰苦奋斗的历史。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细致观察建筑细节,深入了解潮汕华侨文化。并在侨批展览馆研读家书,感悟“弘扬华侨精神”的深刻意义。队员们表示,将把侨乡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创作,助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侨批展览馆,一封封泛黄的家书诉说着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将以侨乡文化元素融入今后的设计创作中,让传统建筑艺术焕发新生机。

艺术设计学院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未来,突击队将持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专业设计服务乡村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自找苦吃”的嘱托,在广袤乡村舞台上谱写青春华章。(艺术设计学院 供稿供图:黄洋,审稿:焦英,核稿:吴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