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青春灼灼。7月12日至18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智绘乡学 助梦先锋”实践队、“萤火互助”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引导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的号召,深入落实广东省“资助政策下乡行”、“多彩乡村 向新而行”的活动部署,赴云浮市郁南县。团队以赤橙金绿青蓝紫七彩工程为行动坐标,将政策宣讲的“声音”、乡村振兴的“画笔”、青春服务的“热忱”融入美丽乡野,开启了一场集资助政策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赋能、非遗文化传承等多维度于一体的实践行动,用青年担当为美丽乡村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红”扬基因:筑牢思想根基,传承革命精神
郁南妙门村作为重要红色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活动区域),既是郁南县落实中央“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要求的生动实践,也为青年学子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宝贵平台。7月13日,实践队深入该村,追寻红色足迹,行走思政悟精神:实践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实物展馆,回顾当地革命历史,重温白百年党史光辉历程;在妙门村革命老区纪念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故居寻访承信仰:队员们怀着崇敬探访钟世强烈士故居,深切感悟先辈坚守信仰、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慰问前辈续薪火:随即,实践队拜访村内老党员,聆听奋斗故事,接受殷切勉励。守护古井铭深情:实践队来到练村探访近200年历史的“甜水井”——见证1947年村民以甘泉支援解放军的军民鱼水情象征并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践队通过参观学习、实地寻访、互动宣讲、文物守护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在躬身实践中感受时代脉搏、传承红色精神、点亮青春信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橙色暖光:科技点亮童心,播撒希望种子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号召,将科技启蒙与语言文化教育融入乡村儿童成长,实践队联合佛山大学魁星白泽实践队通过趣味编程与AI启蒙、普通话推广等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乡村孩子打开科技视野、提升沟通自信。 AI启蒙探新知:在精心布置的科技教育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编程与AI启蒙课。借助直观的图形化编程界面和互动游戏,孩子们的目光被屏幕上跳跃组合的彩色代码块牢牢吸引,小脸上写满了专注与新奇。通过趣味编程与AI启蒙课程,激发孩子们浓厚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字正腔圆通世界:实同步开展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志愿者们设计了朗诵比赛、情景对话、趣味绕口令等丰富形式。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拘谨,逐渐变得自信大方。通过朗诵、情景对话等形式推广普通话,提升乡村儿童语言自信和表达能力
此次活动,实践队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眼前的知识课堂,更在他们心田深处,悄然点亮了一颗融合了科技梦想与家国情怀的希望之光,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

金穗助农:赋能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活力
为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部署要求,紧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的部署,实践队通过多元举措,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晒谷场里悟农情: 队员们深入村民晒谷地,在农户指导下亲身体验摊谷、翻晒、拢谷等传统农艺,亲身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农耕智慧,理解“产业振兴始于田间地头”的实践意义。直播带货拓销路: 实践队在“平台镇客厅”开设金穗助农直播间,队员们化身主播,手持郁南特色水果黄皮与本土草本洗头水,生动讲述产品故事。三小时的公益直播中,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为拓宽销路奠定基础。企业调研探路径:实践队走访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学习其“公司+农户”助农增收模式及禽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调研碳原科技(云浮)有限公司,了解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环保技术。调研互动中围绕农产深加工、循环经济等议题与企业交流,收集产业升级合作资料。墙绘添彩焕新颜:实践队在村居开展文化墙绘创作,以艺术赋能乡村环境美化,绘制展现乡村产业特色的主题墙绘,成为展现乡村风貌与产业特色、美化人居环境的亮丽风景线。
此次“金穗助农”系列活动,实践队通过多维举措助力郁南振兴,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收获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具体行动,持续关注郁南特色产业,以青春力量推动多彩乡村建设,让振兴之花在郁南绚丽绽放。

绿美护林:践行生态理念,共建美丽家园
为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实践队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联合“萤火互助”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云浮市郁南县开展“生态环保,绿美广东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植树造林添新绿:在平台镇青年林植树点,队员们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协作林业工作人员种植树木幼苗,为乡村生态修复贡献青春力量。生态调研献良策:同时队员们深入集市、村落普及环保知识并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百余份,为当地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平台镇作为粤西生态屏障区,为活动提供了良好实践载体。活动期间,实践队与当地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面向未来,校地双方协同赋能绿美乡村建设,让生态振兴成果持续惠及民生,为绿美广东建设筑牢青春担当!

青色守护:志愿服务同行,改善人居环境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实践队将目光聚焦生态环保这一时代课题,以青春之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一系列志愿行动,将在郁南县融媒体中心公众号呈现。“河小青”护碧水:队员们身着志愿服,沿黄泥江岸细致排查,清理草丛垃圾,勾取河边漂浮物与沉底杂物。清理后的河道重现清澈,队员们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重量。顺真村焕新颜:随即实践队转战顺真村,深入村道巷尾、房前屋后,清理卫生死角,生动诠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村民深受感染积极参与。
此次活动是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乡土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淬炼与劳动教育课。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书本理论只有走进田间地头,用双手触摸改变,才能彰显其分量”。

蓝色护航:精准资助宣传,照亮求学之路
为让国家资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实践队以“育见未来,蔚蓝资助”为主题,通过多种创新方式精准宣传:精准入户“五步法”:队员们深入村镇家庭,特别是困难学生户,精准入户宣讲,面对面答疑解惑。政策“赶圩”趣味互动:实践队在集市设摊,发放手册、趣味问答、一对一咨询,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并赠送学习用品。线上直播“云”宣讲:运用直播深度解读政策、演示申请流程、实时答疑,突破地域限制。校园“青春开讲”:实践队联合当地中学举办宣讲会,系统讲解政策;实践队队员即2025年度校园“十大自强之星”获得者陈宇豪利用现身说法,分享奋斗经历,激励学生追梦。
实践队以鲜明的蓝色主题和创新模式,成功将国家资助政策送达千家万户,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描绘亮丽“教育蓝”,助力教育公平,点亮乡村学子梦想航程,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青春力量。

紫韵传承:守护非遗瑰宝,焕发文化生机
非遗文化如淡淡紫荆花,在美丽乡村中散发浓郁醇香,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将承载着岁月智慧的漆扇、剪纸等非遗技艺带到郁南乡村。工坊体验传薪火:实践队精心在村庄集市核心区域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紫韵非遗工坊”移动课堂,引来了不少村民驻足。队员们化身“非遗传承使者”,不仅生动演示漆扇绘制与剪纸的精湛技艺,更贴心准备了简化版工具包,手把手指导村民调色晕染、勾勒线条,激发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情;创意赋能焕新彩:队员们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尝试将传统漆扇纹样、剪纸元素融入帆布包、书签等日常用品,为古老技艺的当代转化与市场对接提供了新思路。
这场活动不仅让村民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本地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人文价值,更让青年学子在与传统技艺的对话中,深刻领悟“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在守护中创新”的真谛,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让“紫韵”在乡野间持续焕发生机。

七日的郁南实践落下帷幕。从响应号召奔赴乡野,到满载七彩成果而归,“智绘乡学 助梦先锋”实践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赤橙金绿青蓝紫的青春实践,为“多彩乡村 向新而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这堂生动的“乡野大思政课”,让政策宣讲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绘就新景,将服务热忱融入沃土。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与郁南县平台镇政府团委的公益协作,立足“百千万工程”,聚焦乡村振兴需求,构建长效服务机制,以青春动能赋能美丽乡村建设,携手书写可持续的生动实践篇章!
(图/文: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绘乡学 助梦先锋”实践队、“萤火互助”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初审:胡朝红、陈烨媚 复审:曾婉玲 终审:吴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