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岭南大地的热浪中跃动着一抹青春亮色。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AI豆智先锋队”跨越广州市从化区、白云区多个村镇,六天行程五百多公里,以技术攻关为引领,以大豆产业链为轴心,聚焦大豆全产业链,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企业研学、走访红色基地,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在黄泥塘生态农场,队员们俯身观察蔬菜生长特性;在梅田村古树下,他们记录下老农对智慧灌溉的期盼;在良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铿锵誓言与国歌声交织回荡......这支队伍以大豆产业链为轴心,探索着新时代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一、共建基地,播撒智慧农业新种子
7月9日的鳌头镇,一场简朴而意义深远的揭牌仪式正在举行。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从化华豆种业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正式落地,标志着校地协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基地揭牌后,华南农业大学连腾祥副教授的专题授课点燃了学子们的热情。围绕大豆种植技术与智慧农业前景,师生们就转基因技术、高产抗病培育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度交流。理论的火花尚未褪去,实践的热浪已在田间翻涌。
“农业的未来在科技,乡村的振兴在青年!”队员们在劳动日志中郑重写下感悟。烈日下躬身劳作的年轻身影,与田间老农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共同抚过土地。从农具操作规范到大豆播种技巧,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在这片试验田交融共生。
在白云区梅田村,另一项共建计划正在孕育。智能工程学院与梅田村委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阵地协议,聚焦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队员携带专业制作的智慧农业宣传册走进农家小院,问卷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对技术普及、种粮收益的真实诉求,为后续精准助农奠定基础。


二、全链探索,贯通大豆产业新路径
从田畴到车间,一粒大豆的生命旅程成为学子们研究的鲜活样本。7月10日,先锋队探访广州加厨宝食品有限公司,入选白云区非遗名录的古法酱油酿造技艺让队员们惊叹不已。
“这缸酱醪要晒足365天,急不得。”传承人拍打着厚重的酱缸介绍。车间内浓郁的酱香与坚守的匠心,让年轻学子们陷入深思:如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创新融合?
在梅田村大豆种植区,队员们俯身记录植株间距;在酱油厂发酵车间,他们测算温湿度数据。通过对“田间”与“车间”全链条调研,团队梳理出大豆选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30余组关键数据,为构建智能化、可追溯的大豆管理模式积累一手素材。
实践在纵深推进。7月11日,队伍奔赴广良智能化植物工厂。数字化展厅巨屏上,12道智能工序从播种到采收一气呵成。育苗区环境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光水气;加工区果蔬自动清洗分级;物流区实现称重码垛一体化。
“我们的创新,要长在泥土里,暖在民心间。”突击队队长钟同学感悟道,技术适配性成为团队核心关切。工厂专家针对“AI豆智先锋队”的智能体开发提出优化建议,助力其设计更接地气的助农方案。


三、科技助农,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田野
7月12日晨光微熹,白云区钟落潭镇的田野已是一片忙碌。“与农同耕·为农服务”双线实践在此展开。队员们挥锄松土的身影与农民劳作的身姿交织成一幅动人画卷。
“伯伯,播下后我们会安装精准滴灌系统,您用手机就能监测生长情况。”队员们边示范边讲解,带来的播种机和优质“华夏24号”大豆种子引起老农浓厚兴趣。当听到通过手机屏幕即可实时了解作物生长,村民刘伯伯黝黑的脸上绽放笑容:“这下可解放双手喽,增收更有盼头!”技术推广的喜悦尚未散去,黄皮果园里又传来欢声笑语。队员们挎篮穿梭,亲手采摘累累金果。竹篮盛满朝阳般的果实,青春脸庞与果农笑容相映生辉,“一篮黄皮千滴汗”的农耕真谛在此刻沁入心脾。


四、红色铸魂,革命精神砥砺青春担当
7月13日的良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松柏静默,丰碑巍峨。先锋队在此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主题红色研学,为六天的征程注入精神钙质。
全体队员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低头默哀。雄壮的国歌声随即响彻陵园,激荡着每个人的爱国情怀。队伍中的党员同志庄严面向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誓言,字字千钧,既是向先烈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初心使命的深沉叩问。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已成为锤炼新时代青年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当年轻的身影从纪念碑前转身回归田间,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已内化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六天征程,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把智慧农业的种子深植岭南沃土。当学子们晒红的脸庞映着农民舒展的笑容,当AI模型遇见千年农耕文明,一幅青年“自找苦吃”的壮美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图/文:曾婉玲、林莹、邓梓炫,校对:曾婉玲,终审:吴丽清)